人的一生是有限的,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。2003年8月,是吕东明老师永远不能忘却的日子,他怀着支援边疆改变落后教育的美好愿望,带着各级领导的嘱托和对边疆民族的深厚深情,在近不惑之年加入了“山东省第十一批援藏教师”的行列。当映入他眼帘中的,除了让人神往的蓝天、白云、雪山外,还有成片的戈壁、荒滩、秃岭时,漫无边际的黄褐色衬出这里的贫瘠与荒凉,更让他倍感此行的责任之重大,他暗下决心:一定要用自己开拓的意识,尽自己所能,在未来的岗位上呕心沥血,鞠躬尽瘁,给自己的援藏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一、克服困难,适应环境,尽快进入角色
来到西藏后,他被组织上安排到了南木林县中学,这里海拔相对较高,人类赖以呼吸生存的氧气只有平原的一半左右,干燥、缺氧让他三步一喘,五步一停,更严重的是,经常性的口鼻出血,强烈的紫外线,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,便使他形容憔悴。自然环境的恶劣,经济、通讯、交通条件的严重滞后,使他忍受着生理和心理上双重“高原反应”的煎熬,但他并没有退缩,相信“只有被困难吓退的懦夫,没有勇士战胜不了的困难。”他深深地意识到:已经没有退路,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,适应环境,并尽快进入角色。
到南木林后,他便立即投入到工作岗位上,由于初到民族地方,语言不通,教育教学工作困难重重,他不等不靠,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向藏族同事请教藏语,由于他勤奋好学,不到半个月,便学会了一些日常的口语,同时也了解到了藏民族的一些风土人情、宗教信仰,并给当地人民留下了较好的印象,他们用青稞酒和酥油茶来招待他。这里的藏族学生,绝大多数来自农牧区,他们汉语基础差,理解能力偏弱,吕东明坚信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只有不会教的老师”,在讲授数学课的同时,他义务教他们的汉语拼音,汉语词语和句子,很快他们对汉语的理解力增强了,相关科目的学习成绩也上升了。此外,他还自制课件,充分利用废木板、废铁皮自制直尺、三角板等,藏族学生见了连竖大拇指,连称“雅古都”,自此他便真正成了藏族学生心中的 “好朋友”、“好老师”。
二、服从组织安排,甘当“救火队员”。
吕东明的勤奋工作,赢得了南木林县中学师生的交口称赞。但由于他年龄偏大,体质弱,各种高原杂症频繁侵蚀他的身体,他虽顽强地跟各种病症作斗争,但体力和免疫力却在急剧的下降。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,把他调到了海拔相对较低、条件稍好的日喀则市三中工作。到新的岗位后,他发现这里教师严重缺编,很多科目因为缺教师而开不起来,便主动请缨,担当起了“救火队员”的角色,先后教过初一数学,初二英语和初三汉语文,在短短的时间内,频频转换角色,且不能误人子弟,难度可想而知。他一边积极主动向专业教师请教,一边查阅相关书籍,还经常利用晚自习、节假日为藏族学生补课,上班时间完成不了的事情,他便回宿舍加班,他的一言一行,折服了周围的同事、朋友,也多次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彰和师生的好评。
三、勤于钻研,精于教学,爱心撒播校园。
作为一名援藏教师,不仅要有广博精湛的专业知识,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,更重要的是,要有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爱心。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有特色、更有趣味,他潜心钻研教材;为了充分调动藏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、积极性,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,大胆改革,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;为了尽快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,他经常和同事们相互交流,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公开课、示范课。在他的影响下,一大批青年教师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。
两年来,为了教学的直观化,教学效果的最优化,他还自掏腰包,自制了许多课件、教具,供大家一起使用;为了让学生学好汉语,他自制了许多汉语拼音卡片;为了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,他准备了复读机,自购了教学光盘。他和同事们一起分享成功和喜悦,也共同分担失败和忧伤,大家“同呼吸,共命运”,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。
他看到有些学生生活拮据,便拿出一些衣服,买了许多文具,和生活用品送给他们,望着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投来的感激目光,听着一群群健康活泼少年的爽朗笑声,他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。
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,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,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有了新起色,由于出色的工作,他也被任命为学校教导处主任,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还被山东省援藏教学队评为“援藏教师先进个人”,2004年9月,分别被日喀则市委、市政府和莱城区区委、区政府授予“优秀教师”称号,2005年7月荣获日喀则地区教育局“两年援藏教学工作成绩突出”证书。
两年的援藏经历,磨砺了他的顽强意志,培养了他战胜困难的勇气,也增长了才干,坚定了他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,是他人生的宝贵财富,他将永远铭记雪域高原的这段经历,用爱心谱写更加辉煌的育人新篇章。
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】 |